环球新闻系列二 云南省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系列新闻发布会 昭通市专场

作者:环球在线新闻    来源:云南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    2020-06-29 16:44:52
报道:杨成林 刁燕燕 夏万举 彭建清 方之舟 特约记者刘宝昌 杨程西南报道
浏览数:
0评论

环球新闻报道  2020年629日云南省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系列新闻发布会  昭通市专场

中共云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云南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主任蔡祥荣主持新闻发布会

       欢迎参加云南省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系列发布会昭通市专场发布。今天的发布会是脱贫攻坚系列发布第二阶段的第三场发布,将由昭通市委主要领导、相关单位负责人及基         层扶贫干部、脱贫群众代表介绍昭通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工作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首先,我向大家介绍今天的发布人,他们是:

       中共昭通市委书记杨亚林先生;

       中共昭通市委常委、昭通市人民政府常务副市长陈真永先生;

       昭通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党组书记、主任施华松先生;

       中共鲁甸县委常委、鲁甸县龙头山镇党委书记李善云先生;

       镇雄县中屯镇齐心村党总支书记成龙先生;

       昭阳区靖安镇松衫村九组组长罗石富先生。

       应邀参加今天新闻发布会的有中央驻滇、香港驻滇、云南省、昆明市和昭通市的记者朋友们,欢迎大家!

       今天的新闻发布会有两项议程,一是由中共昭通市委书记杨亚林先生发布新闻,二是请记者朋友们提问。下面,我们依次进行。

       首先,请杨亚林书记发布新闻。

中共昭通市委书记杨亚林发布新闻

       在党的第99个生日即将来临之际,在昭通脱贫攻坚这场彪炳史册的大决战即将全面收官的关键时刻,非常感谢也非常高兴有这样一个平台跟大家沟通交流。

       昭通作为全国贫困人口最多、贫困程度最深、脱贫任务最重、攻坚压力最大的地级市,几年来,我们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和视察昭通重要指示精神,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坚持把打赢脱贫攻坚硬仗作为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的具体体现和生动实践,作为昭通最大的政治任务、最大的民生工程、最大的历史挑战、也是最大的发展机遇,不把扶贫当负担,誓把挑战当机遇,坚决嚼碎最硬的骨头。经过1000多个日日夜夜的攻坚冲刺,以平均每天脱贫1000多人的进度,奋力夺取了脱贫攻坚大决战决定性胜利,昭通千百年来的绝对贫困问题即将变成历史的记忆,数百万昭通各族人民梦寐以求的小康生活即将变成美好的现实。

       截至2019年末,全市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从2014年末的185.07万人下降至15.99万人,贫困村由1235个减至104个,10个贫困县区摘帽9个,贫困发生率从34.8%下降至3.4%  。今年上半年动态监测,全市15.99万未脱贫人口全部实现两不愁三保障104个未出列贫困村及镇雄县均达到出列和摘帽标准,昭通可望如期实现脱贫,我们将努力向党和人民交出一份高质量的脱贫答卷。

中共昭通市委常委、昭通市人民政府常务副市长陈真永回答记者提问

       感谢经济日报记者的提问,也感谢大家长期以来对昭通的关心、关注和关爱!

大家都知道,历史上昭通号称小昆明,这是因为昭通自古以来是云南通往中原的必经之道,昭通曾因交通而兴旺,但也因交通而落后,未来也必将因交通而崛起。要想富,先修路,这个道理很浅显,昭通作为全国贫困人口最多的地级市,交通不通是制约昭通经济社会发展和脱贫攻坚的主要因素。

       市委、市政府充分认识到昭通要大发展,交通必须大发展,全市上下统一思想,形成共识,以脱贫攻坚为统揽,以综合交通建设为基础,推进高速公路、铁路、水运、航空等方面全面发展,有力地保障、促进了脱贫攻坚和经济社会发展。

       一是高速公路。十三五期间全市规划新建12条高速公路、概算投资1300亿元,截至2019年底已全部落地建设。目前,镇毕、格巧、串佛、宜毕4196.5公里已相继通车或分段建成,高速公路建设里程、完成投资、建设速度继续领跑全省。今年,全省将新增高速公路通车里程3000公里,昭通将贡献287公里,建成都香(烟堆山至龙头山)、宜昭一期、昭泸、镇赫、宜毕(威信至川滇界)5条(段),到今年末,全市11县(市、区)除永善县外将全部实现通高速公路。另外,今年我们还将启动3-4条互联互通高速公路建设。高速公路是经济发展的大动脉,农村公路是毛细血管,我们同步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2017年底,实现了到建制村全部通水泥路(或沥青路),农村公路通车里程接近1.9万公里。

       二是铁路。2019年,成贵铁路建成通车,镇雄、威信迈入高铁时代,从镇雄、威信到达成都、贵阳时间缩短为1-2小时,到昆明只需3小时。在建的叙毕铁路预计2022年建成通车。去年,渝昆高铁云南段正式开工建设,这是我省第一条设计时速350公里/小时的高铁,届时昭通将又有4个县区(盐津、彝良、昭阳、鲁甸)通高铁,1个小时左右就能从昭通到昆明、成都、重庆、贵阳四个省会城市。当前,我们正在与四川、贵州的有关州市对接,向国家、省争取,谋划推动攀枝花-昭通-毕节-遵义、六盘水-威宁-昭通高速铁路建设,将把昭通作为新的铁路枢纽建设;十四五期间,我们还将谋划推动沿金沙江高速铁路建设,努力向着县县都能通高铁这个目标迈进。

       三是水运。金沙江在昭通境内有465公里,建有向家坝、溪洛渡、白鹤滩三座巨型水电站,发电量接近2个三峡电站。水富港是万里长江第一港、云南北大门,云南最大内陆港、融入长江经济带出海港、枢纽港、集散中心,20201月,水富港扩能改造项目中嘴作业区开港试运行,3000吨级船舶可沿长江黄金水道直达上海。我们将继续把水富港建设成为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形成陆水联运开放大通道,真正实现云南通江达海的目标。

       四是航空。昭通机场始建于1935年,在1994年改扩建复航至2012年近18年时间里,只有昭通-昆明这一条航线。我们积极开通昭通到重要城市的航班航线,目前,已开通直飞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杭州、昆明、成都、重庆等8条航线,初步架起了昭通与京津冀、珠三角、长三角、成渝地区四大区域空中走廊。当前,我们正在加快推进昭通新机场迁建工作,相关手续已经基本办理完毕,概算投资23亿元,力争今年实质性开工建设,计划2-3年建成。

       我们将继续坚定不移加快综合交通体系建设,争取2022年县县通高速公路,2023年建成昭通新机场,2030年左右实现县县通高铁,未来昭通将成为滇川黔渝区域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实现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汇集。

       近年来,昭通的每一天都在发生着变化,城市变干净了、变漂亮了、变美丽了,变得更加吸引八方客了,一座座新城在昭通拔地而起,一批批知名企业到昭通发展,秋韵昭通、苹果之城的魅力正在显现,省耕山水城市综合体、文体产业新区、滇东北区域医疗中心、千顷池等重大项目正在加紧建设,到处是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诚挚欢迎各位领导、各位朋友到昭通走一走,看一看,共同感受、参与和见证昭通的发展。

中共鲁甸县委常委、鲁甸县龙头山镇党委书记 李善云回答记者提问

       感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借此机会,也感谢各位媒体一直以来对龙头山镇的关心与监督。

       2015年119日,习近平总书记首次离京就到龙头山地震灾区视察,作出了把恢复重建同脱贫攻坚结合起来,恢复重建结束之日就是脱贫之时的重要指示。五年来,我们牢记总书记嘱托,抓重建战脱贫,龙头山镇在灾难中崛起,涅槃重生,一步跨越30年。如今的龙头山,一幢幢民房、一个个新村、一条条油路、一张张幸福的笑脸和满山遍野的花椒和核桃,展现在世人面前,向党中央、国务院及社会各界交出了满意答卷。

五年来,基础设施大完善,人居环境大改善。

       我们坚持恢复重建与脱贫攻坚一起抓,投入17.39亿元实施恢复重建,完成了龙头山镇集镇及8个集中安置点建设,重建民房15744户、修缮加固531户;统筹推进教育医疗、公共服务等基础设施建设;新建公路74326公里,都香高速公路穿境而过,构建起了完善的交通网络;实施管饮工程42268公里,修建水池水窖7473个。群众过上了祖祖辈辈做梦都想过的新生活。

       这里我给大家讲个真实的故事:地震中,王文巧家园尽毁、亲人遇难,现在,她们一家3口住进别墅新家,每年除了有2400元的低保金和5000元的土地流转收入外,务工月收入超过2000元。现在,王文巧脸上洋溢着幸福,表示:现在的生活生产条件远远超过了震前水平,生活很开心

       我们把脱贫攻坚与人居环境整治相结合,强化路段、河段、垃圾池、绿化段四个网格化管控,推进厕所革命,制定三包责任制,利用光荣榜”“曝光台,打好村规民约、爱心超市、公服岗位组合拳,建立完善垃圾、污水处理有偿服务机制,创建最美庭院、最美村庄,倡导文明新风,村庄面貌焕然一新。

五年来,产业发展全覆盖,群众生活大提升。

       习近平总书记对龙头山花椒给予了小小花椒树,致富大产业的高度肯定。我们把总书记的殷切关怀转化为培育优势产业的强劲动力,按照规模化、组织化、标准化、品牌化目标,种植花椒6.8万亩、核桃10.3万亩,2019年,两项产值达3.5亿元。我给大家分享个群众的感慨:龙头山十年九旱,以往我们种植玉米等传统产业,亩产仅有500元左右,现在种植花椒,亩产达8000元。我们还依托花椒林下资源,建成椒林鸡养殖示范基地6个,年出栏土鸡1万羽以上。群众发自内心的说:小小花椒树、致富大产业,人在林中住、钱从树上来,实现了总书记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今年,引进上海东方希望集团大型养殖场落户我镇,年产仔猪18万头,将进一步带动群众就近就业,辐射带动大面养殖。如今,全镇354811630名贫困人口全部实现脱贫,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14年的3750元增加到现在的7836元,贫困发生率从20.6%降至0.05%,实现了恢复重建和脱贫攻坚一个战场、两场胜利 

五年来,感恩奋进入人心,坚定信心奔小康。

       我们开展自强、诚信、感恩实践活动,广大党员干部走村入户、用心帮扶,实现了灾区群众思想、工作、情感三个认同,用实际行动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涌现了一批先进典型和感人事迹。讲个事例:在疫情防控中,全镇干部群众踊跃捐款,3天就捐了57.5万元,驰援湖北抗击疫情,展现了守望相助、同舟共济、共克时艰的大爱情怀。

       未来龙头山,我们将再接再厉、继续奋斗。一是围绕中心,紧扣大局谋发展。抓住创建省级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示范基地的契机,全力打造三基地一窗口(干部培训基地、农村精神文明创建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四个自信窗口),融入实现滇东北崛起大局,将战略机遇转化为发展红利。二是做活产业,壮大优势作示范。推进花椒、核桃等农特产品精深加工,深化一村一品,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全力做大做活产业就业支撑,巩固提升脱贫成果。三是做特小镇,转型向上求突破。立足千年朱提银都定位,全力加快龙头山镇省级特色小镇创建,建成3A级景区,实现一日游千年,千年一日游

       最后,我们将继续发扬抗震救灾和恢复重建精神,苦拼实干,带领全镇5万多干部群众与全市、全省、全国人民一同奔小康,向着幸福生活再出发!

昭通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党组书记、主任 施华松回答记者提问

       非常感谢这位媒体朋友对昭通市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关心、关注,也感谢各媒体长期以来对昭通的支持和帮助。刚才,市委杨书记对昭通的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做了全面的介绍,下面我就您刚才提出的问题作一个简要的回答:

一、社区管理方面

       广大搬迁群众从大山深处搬到新家园,总会遇到各种不适应的问题,有的不会用电梯,有的出门后迷路找不到自己的楼栋、楼层,甚至不会使用马桶等等。为帮助群众尽快适应新环境、融入新生活,我们坚持党建引领,探索创新基层党建+社区管理+群众自治的治理模式,构建社区联系楼宇支部、支部联系党员、党员联系群众的三联系党建网格,推进社区党建、社会组织、社区工作三社联动格局形成,衔接做好搬迁群众低保、医保、养老保险转移接续和贴心服务等工作,织牢社会保障安全网,将63524名符合社会救助搬迁群众全部纳入社会救助保障,1175名精神病人全部落实管护措施,做到群众搬到哪里、基层组织就建到哪里、为民服务就延伸到哪里。全市30800人以上安置区建立了111个党支部,组建了44个社区,配备社区干部537名,设置楼栋长827名。同时,广泛开展电器使用、交通安全、操家理务、文明礼仪、法律知识、技能提升、广场舞等内容丰富的培训和自强、诚信、感恩主题教育活动,引导搬迁群众树立健康生活方式、改变思想观念、养成良好习惯。目前,已开展各类培训教育活动1000余场14万余人次。

       值得一提的是,在工作中涌现出了一些有创意的、贴心的,群众喜闻乐见的好办法。比如:鲁甸卯家湾安置区为了解决老人、儿童、残障人士和精神病人等特殊人群出行迷路的问题,制作了佩戴手环,上边详细记录了佩戴者个人、家庭成员、帮扶干部和住所的详细信息,可据此随时得到帮助;昭阳区红路安置区在楼栋、楼层张贴不同的水果、动物图案,方便不识字的群众记住自己的住所。

二、就学、就业、就医方面

       就学方面。2019年下半年,我们就通过五清专项行动,摸清了进城入镇搬迁对象中共有58898名学生,需要转入安置区就学的就有41787人。为此,按照就近就学的原则,我们在安置区配套建设了44所学校(幼儿园22所、小学13所、九年一贯制学校7所、中学2所),所有学生入学都已得到保障。如:鲁甸卯家湾安置区,在今年春季学期共有3403名学生需转入安置区周边就学。鲁甸县通过整合县崇文中学、四小、文屏镇幼儿园等教育资源进行分流安排,确保每一位学生就近就学。从安置区到各个分流学校最远的仅有2公里左右,并已安排充足大巴车安全接送。

       通过易地扶贫搬迁,极大地改善了搬迁群众的就学条件。从永善县茂林镇永安村搬迁到靖安新区的群众李章洪说:以前在老家距离最近的一所小学都有近10公里,孩子每天5点就要起床上学,冬天气候特别寒冷,小孩起得早、又受到风寒,12岁就患上了经常头痛的毛病。现在搬来靖安新区,步行78分钟就到学校了,在这里,不仅教学质量高、读书方便,就连孩子头痛的病都不发作了。

       就业方面。就业是保障搬迁群众能致富最重要的途径,群众有事做、有收入才稳得下来。为此,我们以高度组织化为根本,进一步加大就业培训、劳动力转移力度,尽可能通过对外转移输出解决搬迁劳动力就业问题;对一些因照顾家庭不能外出或一些年龄较大的劳动力,我们通过建设扶贫车间引进电子元件、设备终端、服装加工、手工制品等劳动密集型企业,建设培育农业产业基地,开发公益公服岗位和物业服务管理岗位等措施,推动易地扶贫搬迁劳动力充分就业,确保每个劳动力都有对应的就业岗位,实现搬迁与脱贫同步、安居与乐业并重。

        截至20206月底,全市 2018 年及新增任务易迁劳动力13.74 万人,已就业 12.28 万人,就业率 89.37%

就医方面。为扎实做好搬迁群众医疗服务保障工作,我们在充分利用安置区周边医疗资源的基础上,因地制宜新建卫生医疗服务机构33个,同时配齐医务人员、配足医疗设备,搬迁群众在安置区内就可享受到优质便捷的医疗服务。

       总体来看,通过易地扶贫搬迁,群众的生产生活方式和精神面貌都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对未来生活的信心更足了。正如永善县红光安置区搬迁群众唐富相所说,以前住在山村,成天与土地打交道,煮饭用的是灶头,全身抹得黑漆漆,身上弄得一股烟臭味。现在搬来新家最幸福的是生活条件好了,出去游玩不到三米就是柏油路,十七八米就是广场、超市,做什么事都很方便,这是以前做梦都没想到的好事。唐富相也逢人就说:生在红旗下,要听党话、跟党走、感党恩,把这九个字记得了,一辈子就幸福了!

       虽然我们在后续扶持发展、管理服务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也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效。但离习总书记的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期盼也还有一定的差距。下步工作中,我们将持续下好绣花功夫,按照建设配套搬家、就业产业支撑、管理服务保障三步走思路,在广大搬迁群众基本实现搬得出、稳得住的基础上,把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进一步做实、做细、做靓!尽最大努力提升搬迁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确保实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稳得住、有就业、逐步能致富的目标。

昭阳区靖安镇松衫村九组组长 罗石富回答记者提问

       我是昭通市昭阳区靖安镇松杉村九组的小组长。我们松杉村西魁梁子平均海拔在2300米以上,非常适合种植马铃薯种薯。西魁洋芋曾经远近闻名。但是传统洋芋种植都是人背马驮,一家人种十多亩,种植一亩收成也就一千多公斤,收入也不高,娶媳妇都成困难。年轻的劳动力都纷纷外出打工,许多土地都放了荒,有的合作社也在上面种上了火麻,但也失败了。

       看到好好的土地抛荒,我感到很可惜。我们就成立了合作社,租了600亩土地,走党支部+合作社+公司的发展路子。当时,亲朋好友都不看好,劝我不要种洋芋了,与其种洋芋不如外出去打工,我家一家五口一年也能挣个十把万。

       我有个外号叫蛮子,说的就是我认死理,认准的事就走到底。为了种好洋芋,我们向昭通市农科院的专家请教种植技术,解决遇到的实际问题,我们的洋芋第一年就获得了大丰收,赚了100多万。其他群众见了,觉得合作社有奔头,纷纷要求加入。流转的土地也越来越多,社员从最初的5787人逐步发展到2591103人,流转的土地也达到了2200亩。

       现在,我家一家五口,都成了合作社的骨干,大儿子开拖拉机耕地,二儿子开大货车运洋芋,三儿子用无人机进行病虫害防治,一家人可以管理几百亩洋芋地不成问题。我们不仅管理自己的洋芋,还帮基地的其他合作社管理。

       原来我们村有四家贫困户不愿流转土地,合作社发展起来后,他们主动找上门来,要求把他们的土地交给合作社,这四家人就常年在合作社里打工。去年,加入合作社的群众全部脱贫了,大家一年的人均收入有了六七千块。今年,随着昭通洋芋帝国的打造,合作社的群众更是有望突破人均收入8000元。

       原来,我们这里光棍很多,三四十岁找不到媳妇的人一数一大片。之前为了给大儿子找媳妇,我们操透了心,找了好些家都不愿意。现在,越来越多的女孩子也愿意嫁过我们村来了,我家大儿子通过自己谈恋爱已经结婚,我已经抱上了胖孙子;我家二儿子也准备今年结婚,小儿子也找到了女朋友,以前的光棍村成富裕村。

       在这五年中,各级党委、政府也给我们解决了很多实际困难。缺少生产垫本,政府帮我们申请了惠农资金;没得技术,农业局请了专家指导我们做好种植管理,做好病虫害防治;通过土地整理,打通地埂地界连成一片方便机械管理,能够机耕机耙;帮我们联系商家和销售渠道,解决后顾之忧。

       我将带领合作社的全体社员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脱贫致富奔小康。

镇雄县中屯镇齐心村党总支书记 成龙回答记者提问

       非常感谢这位记者朋友,我们齐心村属于全省的深度贫困村,也属于国务院2020年脱贫出列挂牌督战村。脱贫攻坚对于我们而言就只有埋头苦干,没有捷径。2017年以前,我们全村14个村民组中,就有4个村民组不通公路,住房、生产生活条件都极其艰苦,基础设施条件非常差,嫁女儿都不愿嫁来齐心,贫困发生率最高达到了54%。这几年,我们齐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每个村民组的路都修好了,路灯也装上了,乡亲们都住上了安全稳固的住房,钱袋子也变鼓起来了,家家户户喝上了干净水、用上了农网电,读书难、看病贵等操心的问题已彻底解决。环境变好了,卫生打理干净了,乡亲们的精神面貌也变好了。截至2019年底,全村4572264名建档立卡户中,只有脱贫2511305人、未脱贫的还有206959人,但是到今年6月,通过研判,我们村的贫困发生率已降为“0”。当前我们按照省、市、县脱贫攻坚百日总攻行动的要求,紧紧围绕 “一收入、四保障、两提升的标准,从2月初就根据县委的安排部署,精准摸底劳动力,精准对接工作岗位,及时把劳动力输出去,到目前,我们剩下的未脱贫人口都达到了脱贫标准。

       在脱贫攻坚这场艰苦的战役中,齐心村作为镇雄的一个典型贫困村,在以翟玉龙书记为班长的县四家班子及各级领导的大力关心支持下,在社会各界的倾力关注和走心帮助下,在全村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取得了来之不易的成绩,群众认可度也得到大幅提升。

       在下步工作中,重点是怎样做好群众工作的问题,发挥群众在脱贫攻坚中的主动性问题。我们会继续巩固新时代文明实践超市的成果,结合入户走访,院坝会等方式,开展自强、诚信、感恩教育实践活动,树立国家帮扶只是扶上马、送一程,致富必须靠双手的正确导向,激发了群众的内生动力。要做好群众工作,就要真心实意付出精力和感情,把老百姓的事当成自己的事,公平公正的干事情。只要能同群众坐在同一条板凳上,绝大多数的基层事务都能解决。现在我们按照市委“133”群众工作法,一月一走访、一月一研判,走家串户帮助群众查找致贫原因,制定脱贫计划,帮助群众解决收入、住房、饮水、教育、医疗等方面的问题。(如:我们村一户贫困家庭,两个老人在家,儿子长年在外务工,纳入农村危房改造后,我们的干部张罗了建材准备和施工队组织等工作,每天都在现场忙前忙后,老人家如期住进了新房,也避免了其儿子回家建房影响务工。老人家特别满意,逢人就说党的政策好,各项工作也都非常积极主动。带着感情和良心去干工作,工作成效是不一样的。)

     

  对照脱贫出列标准,我们已补齐了短板,齐心村即将摘掉绝对贫困的帽子,脱贫只是第一步,好日子还在后头。在继续做好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同时,我们还要建好15万羽蛋鸡养殖场,管护好已建成的果桑基地,把产业作为支撑全村长远发展的重点。我们一定会盯紧脱贫目标,拿出困难面前有我们,我们面前无困难的勇气,坚决不拖后腿,确保高质量完成脱贫验收。

       欢迎各位记者朋友到我们齐心村作客,感受脱贫攻坚这场伟大的民生工程给一个贫困村带来的温暖的变化。

回到顶部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