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祜寨的穿越路

作者:庄成龙 环球在线新闻    来源:云南省公安厅新闻办公室    2020-10-03 13:45:09
报道:杨成林 刁燕燕 彭建清 夏万举方之舟 特约记者刘宝昌 杨程西南报道
浏览数:
0评论

环球新闻警务报道  拉祜寨的穿越路

       导语:今年中秋,是云南省红河州绿春县扶贫民警李涛和拉祜寨村民们一起过的最后一个团圆节。云南省公安厅新闻办和红河州公安局摄制组来到拉祜寨,和李涛及村民们度过了一个难忘的中秋之夜。当然,最让我们感兴趣的,是这个拉祜寨村民们的蜕变过程……

 六到十月,绿春县进入雨季,开车去拉祜寨,一路上山体滑坡随处可见。穿过薄雾,雨刷刮开挡风玻璃上的水汽,剑麻、斑茅、美丽异木棉从窗外闪过,看得见拉祜寨了。

       初到拉祜寨,第一感觉是突兀。喇叭里放着广播,在这里驻村扶贫的禁毒民警李涛说,这是普通话、哈尼语、拉祜语三种语言轮流播放的疫情防控提示,钢筋混泥土建成的黄色民居掩映在原始丛林间,远处的山间,白雾横成一条,像是云彩从天空掉下来……

站在拉祜寨的广场上,你会感觉到原始与现代的剧烈冲突,像是置身于一部科幻片,有一种穿越的感觉!

找回村民

       2016年底,红河州绿春县人民政府为拉祜村民建好了房子。房子建好了,但是没有村民来住,祖祖辈辈居住在丛林里的拉祜人,更习惯住用石头和茅草搭建的窝棚。当扶贫工作组来到拉祜寨,面对空荡荡的村庄,他们明白自己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进山,把扶贫对象一户一户接回来。

       开路,进山找人。工作组首先要解决的,是拉祜人的不信任。李涛说:明明窝棚就在不远处,等我们走过去,里面的人早就躲起来了,他们怕生人。好不容易找到人,语言又成一个大问题。祖辈狩猎采集的拉祜人,找到野味和中草药,就下山换粮食换生活必需品,在这个以物易物的过程中,他们学会了简单的哈尼话和瑶话。找到一户人家,工作组用拉祜人能听得懂的语言,劝说他们回到村寨,幸福的生活在等着他们。好不容易说服了一家,就让这家人带着工作组,去说服另一家。渐渐地,村民搬进了有电视、电磁炉等电器的房子,拉祜寨的路上看得到人了。很多村民搬到村寨,住了几天不习惯,又跑回山里去,工作组只能再次进山,把人找回来。

       村民们回来了,普秋九、王皮勒、白马黑……村民们给自己起了汉语名字,10岁以下的孩子们没有落户,父母也记不得孩子的生日,李涛积极协助他们落了户,也给他们定了便于记忆的生日。五一劳动节、十一国庆节……孩子们有了自己的生日。

就地戒毒

       搬离丛林,村民们最抵触的问题解决了,接下来要解决的是另一个问题:戒毒。在他们的观念里,鸦片不是毒品,而是一种药。肚子疼了、感冒发烧了,吃点鸦片就好了。在这种情况下,大部分村民都有吸毒成瘾史。工作队组织大家做尿检,结果令人震惊:168个村民,89人吸毒成瘾。组织村民戒毒势在必行,问题是这个毒怎么戒?如果把这些人送去戒毒所强制戒毒,拉祜寨就成了空壳村,老人和孩子怎么办?整个村子的脱贫攻坚如何开展?

       问题连着问题,工作组只能摸着石头过河,在拉祜寨就地开展整村开放式社区戒毒,让村民们在家里戒毒。工作组把33户村民分成三个组,每个组都有专人负责监督,24小时巡逻走访;制定请销假制度,村民外出要请假,回来要做尿检,切断村民与毒品的联系。工作组还把毒瘾最大的人挑选出来,组成学习班,和工作组吃住在一起。戒毒持续了半年时间,村民们每天6:30起床,21:30睡觉。慢慢地,他们戒掉了毒瘾,工作组又组织大家晨跑,恢复体能。

革除陋习

       伴随着戒毒工作同时开展的,是革除陋习的系统工程。久居深山的拉祜村民和现代社会脱节太久,他们是现代社会的陌生人。刚刚搬到房子里的拉祜人,不习惯睡床,就铺个纸板或油布睡在地上;他们不知道牙刷、电视、电磁炉为何物,也不知道洗脸洗澡、洗衣扫地……

       于是,工作组组织村民排着队,组员在前面示范,教大家刷牙洗脸、扫地叠被,电视机、电磁炉的使用方法,一步一步分解说明。但示范不能完全解决问题。教完刷牙的第二天早上,李涛发现一家五口人正排队洗漱,丈夫刷完牙后,把牙刷递给妻子,妻子刷完牙后,把牙刷递给孩子,一家人共用一支牙刷。在他们的认知里,牙刷和脸盆一样,脸盆的功能是洗脸,电磁炉的功能是炒菜,牙刷功能就是刷牙,至于卫不卫生、会不会传染疾病,他们没有这方面的考虑。李涛只好又组织大家坐下来,告诉村民们牙刷不能混用。

       李涛说:问题一个接一个,你永远不知道下一个问题是什么,很多问题我们做了才发现,发现了就解决。一次,李涛傍晚巡逻,看到十几个村民聚在一起,围坐在桌旁欢声笑语。李涛巡逻回来,发现村民们还在,推门一看,只见村民们用小纸杯喝着酒,而他们的主菜,就只有一碗方便面,有人已经喝到半醉,方便面却没吃几口。又发现问题了:村民有电饭煲和电磁炉,但是他们连几个简单的下酒菜都做不出来,更别说做一桌丰盛的饭菜,相比于自己做饭,他们宁愿去别人家里简单吃两口。随后,工作组支起大锅,组织村民们学习如何炒菜做饭,并规定每家每天必须开火做饭。

       对于工作组来说,这个过程必须慎之又慎,革除陋习并不意味着否定村民的一切,让他们按照现代的规则和标准生活。李涛在走访中发现,村民们习惯吃老鼠,对于他们来说,老鼠和其他野味没有什么区别,就是一道肉菜,祖祖辈辈都吃,算是一种习俗。这个问题该不该管?要怎么管?那些能吃那些不能吃?工作组商量之后,一户一户做工作,告诉他们,很多野生动物有细菌,吃了会生病,有些野生动物受国家保护,吃了会犯法。

       对于村民来说,从头学习现代生活的一切,开始一种新生活,这个过程是艰难的,但是淳朴的拉祜村民没有动摇自己追求幸福的决心。慢慢地,村民会穿衣打扮了,学会了玩手机、骑摩托、二维码收付款、伴着流行歌曲跳舞,村里也开起了第一家小卖铺。如今,来拉祜寨的人多了,逢年过节,拉祜村民的亲戚也开始来寨子走亲戚。渐渐有村民对自己家的水泥地板不满意,在家里铺起地砖。李涛说,当他看见村民主动铺地砖的时候,他觉得拉祜寨真的变了。

生产建设

       一个现代的拉祜寨正在成形,生产秩序的恢复也在同步进行。但是问题又出现了:整个拉祜寨的土地几乎都被村民们卖光了。要搞生产建设,土地必不可少,工作组多方协调,把村寨的土地一点一点买回来。

       土地回到村民手中,村民们在地里种下了玉米、土豆、木薯、水稻,房前屋后的菜园里,种满了丰收瓜。按照工作组的规划,拉祜寨的种植产业分为短期、中期、长期三个阶段。短期,种植黑木耳、榆黄菇等当年就会产生经济收益的作物;中期,种植高原梨等需要一段时间才能产生收益的作物;长期,种植茶叶、花椒等可以持续发展的作物。

       短期和中期的种植已经见效,村民已经开始分红。去年,村民们种下165亩茶叶和100亩花椒,要过几年才可以采摘。目前,工作组要解决的问题,是教会村民采摘和加工技术,联系好销售渠道,为以后的丰收做准备。

       如今,拉祜寨家家户户都养了猪、鸡、鸭,心思活络的村民,有的挖出鱼塘养起了鱼,有的买来鸡鸭,开起了养殖场。李涛说,去年底,村里搞养殖的王先山卖鸡,一次卖了九千多块。

未来拉祜

       如今的这个拉祜寨,已经步入正轨,村民们平时照看自己的作物,闲时去山脚的香蕉林打打零工,也有村民在周边村寨包几个小工程,带着村民一起做。越来越多的村民走出村寨,去城市务工,今年上半年,村里一个在广州务工的小伙子,学了驾照,买了村里的第一辆车。

       目前,种植、养殖、务工是大部分村民的选择,未来拉祜的出路,还是要着眼于教育。去年,在重庆大学的对口帮扶下,拉祜寨建起了幼儿园,27个孩子在幼儿园里上学,村里的10名初中生,也被工作组纳入持续关注范围。未来拉祜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工作组对这37个学生寄予厚望,每个组员长期帮助三至四个学生。这些孩子,是拉祜寨的未来。

        2017年,算上国家低保和沿边补贴,拉祜寨人均收入1600元;2020年,拉祜寨人均收入4000元以上,正式宣布整村脱贫。表面上看,拉祜寨和别的村寨没什么两样,但是往往想不到,扶贫工作组和拉祜村民经历的是怎样一个波澜壮阔的三年。他们用三年时间,完成追赶,走完其他村庄甚至几百年才走完的路。牙刷、电视、二维码,这些现代社会的产物,以及它们代表的生活方式,逐渐在拉祜寨找到位置,和拉祜寨融为一体;改变、建设、现代,这些乍一看空泛的词汇,在拉祜寨却是如此具体,为拉祜寨注入生机,让拉祜寨焕发活力。

       三年,拉祜寨完成了一场轰轰烈烈的高歌猛进。一个原始村寨,从迁徙到定居,从蒙昧到文明,从原始到现代,拉祜寨给出了自己的方法论。走出丛林,定居在钢筋混泥土的村庄;逃离蒙昧,一步一步与现代生活接轨,这不得不说是一个奇迹。但是李涛不认为这是一个奇迹,他说:拉祜寨的今天,是我们一起努力的结果,淳朴善良的拉祜村民应该享有这个美好的结果。

回到顶部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