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镇痛周 脊髓电刺激,解决“痛”难题

作者:院务办 陆继才 杨成林    来源: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2021-10-12 15:08:47
报道:杨成林 刁燕燕 方之舟 张廷盖 特约记者 李俊江 刘宝昌报道
浏览数:
0评论

         环球在线中国健康报道    疼痛,是继呼吸、脉搏、体温和血压之后的人类第5大生命指征,对待疼痛,我们常常将它看作一种症状,习惯于忍忍就过去了。据研究显示,超七成疼痛患者大多抱有忍忍就过去的想法,仅28%患者首次疼痛1-10天内就诊。但大多数人还不知道,疼痛本身就是一种疾病,慢性疼痛更是作为一种严重影响患者生活和工作质量的疾病,引起全世界的高度重视。

       1011日“世界镇痛日”即中国镇痛周到来之际,由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昆医大附一院)创伤医学中心神经外科学组牵头,联合疼痛科、骨科、神经内科、肿瘤科、康复医学科等多学科专家团队进行义诊和疼痛知识科普,促进患者对于疼痛的关注和重视,为科学规范地解决顽固性疼痛问题创造有利条件。

       据昆医大附一院创伤医学中心神经外科学组龚会军教授介绍,慢性疼痛通常被定义为持续时间大于三个月,且难以缓解的一类疼痛疾病。在大脑皮层感受到疼痛信号之前,慢性疼痛的部位早已受到了实际或潜在“伤害”,被誉为健康的“隐形杀手”。临床上的疼痛有很多种,包括:头痛、三叉神经痛、颈椎痛、肩周炎、坐骨神经痛、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等。据国际疼痛协会统计,全世界有1/5的人经历过慢性疼痛,中国有超过3亿人正在忍受慢性疼痛所带来的痛苦。龚会军教授强调,世界卫生组织早在2000年就提出“慢性疼痛是一类疾病”,一旦疼痛持续超过三个月,就一定要及时到医院就诊,否则很可能错过最佳的治疗时机,小痛变大痛,后患无穷。

       据悉,疼痛治疗一般遵循四阶梯治疗原则。前三个阶梯为强度递增的药物治疗,能够暂时缓解疼痛,随着药效下降疼痛感再次袭来,疼痛治疗将进入第四阶梯——介入治疗和神经调控治疗。

       龚会军教授指出,脊髓电刺激疗法(SCS)作为微创可逆的神经调控外科治疗手段,可通过在脊髓硬膜外腔植入电极,采用电刺激方式,将产生的电流传至脊髓,从而中断疼痛信号发送至大脑,以达到缓解疼痛的目的。会经历术前评估、术前体验治疗等阶段,医生可以对疗效有一个相对准确的判断之后才会进行最终植入,并根据患者的情况设置相关刺激参数,术后患者还可以与医院保持密切联系,以便根据疼痛的状态调整参数,从而获得最佳治疗体验。

       而鞘内药物灌注疗法(TDD,是神经调控治疗癌痛等中、重度疼痛的“终极”治疗武器。通过植入体内的药物灌注泵,将药物精准注入脊髓蛛网膜下腔,阻断疼痛信号发送至大脑。以1/300口服药物的剂量实现立竿见影的镇痛效果,降低了患者使用吗啡等止痛药物的副作用,助力患者减轻病痛、回归美好生活。

龚会军教授指出,全植入式镇痛泵就是把人体最需要的药物(或治疗措施)用最直接的方法输送到最需要的地方去,且该技术在国内的使用已经非常成熟,患者不仅可以快速地缓解疼痛,且不需要经常到医院,可以回归正常人的生活,有尊严的面对生命。

       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创伤医学中心神经外科学组在疼痛治疗领域一直努力不断创新和发现,力争为患者提供最优诊断和科学方案。慢性疼痛患者在中国正困扰着3亿多的人群,影响他们的正常生活,采用合理、科学的治疗方案比忍痛来得更加有益。龚会军教授提醒各位患者,出现慢性疼痛症状需及时就医,及早解决疼痛,提高生活质量。


回到顶部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