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云南林草助力全省决战决胜脱贫攻坚

作者:王佳纯    来源:云南省林业和草原局    2020-10-29 09:00:27
报道:杨成林 刁燕燕 彭建清 夏万举方之舟 特约记者刘宝昌 杨程西南报道
浏览数:
0评论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云南林草助力

全省决战决胜脱贫攻坚

       环球新闻林业报道   云南是山区省份,全省88个贫困县,深度贫困县占27个,近年来,云南林草以脱贫攻坚为工作统领,重点围绕生态保护、生态治理、生态产业3个方面,聚焦破解贫困山区有“生态”无“生计”难题,对症下药、靶向治疗,把改善贫困地区生态环境、增加贫困群众收入作为云南林草工作的基本遵循。

生态保护扶贫—-全村吃上“观鸟”饭

       傈僳族小伙小蔡五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没有好的生态就留不住犀鸟,犀鸟不来,幸福的日子就不会有。”小蔡五的家乡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盈江县太平镇雪梨村委会石梯村民小组是一个位于中缅边境大山深处的偏僻山村,全村共92379人,建档立卡户46170人,村民集中居住在石梯。

       石梯村是一个以直过民族景颇族、傈僳族为主的贫困山村,紧邻铜壁关省级自然保护区,生态自然景观独特,热带雨林生态系统保存完整,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全村分布有犀鸟、红腿小隼,灰孔雀雉、阿莎母娑罗双、蓖齿苏铁、滇藏榄等珍稀濒危动植物资源,其中国家一级保护动植物19种、二级保护动植物96种,是全国村一级生物多样性最为密集的地区之一。2015年村民积极参与生态保护和鸟类资源监测工作,经过5年观察统计,初步估计有花冠皱盔犀鸟50-100只,冠斑犀鸟50-80只,双角犀鸟20-30只。 

       为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切实将生态建设和“脱贫攻坚”有机结合,盈江县打造了“中国犀鸟第一村”项目,在保护优先,合理发开的前提下,采取合作社+观鸟体验+生态保护的生态补偿模式,在保护区周边集体林区域按照家庭分管监测点的方式,开展观鸟、拍鸟自然体验活动。合作社村民自行经营餐饮、食宿、民族文化体验活动,门票收入的10%作为合作社生态保护基金反哺生态,形成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良好发展局面。

       村民余大是石梯村观鸟合作社里的一名生态护林员,“我每天负责洪崩河片区森林资源的巡护工作,对偷砍盗伐林木、捕猎、伤害野生动物、非法破坏林地的行为及时劝止并报告,每年能领到一万多元的稳定工资,脱贫没问题了。”

       老蔡更是全家上阵,为‘观鸟’人员提供餐饮、住宿、交通一条龙服务,2019年收入12万元。

       据统计,截止2019年,石梯村聘用建档立卡户生态护林员19名,观鸟收入共计107.5万元,门票收入43.9万元。人均可支配收入从原来不足2000元到2018年底的9299元,翻了4倍多,依靠天然的森林资源石梯村走上了不一样的致富道路。               生态治理扶贫——空壳村脱贫摘帽

       一艘小船泛舟湖上,不远处一群黑鹳展翅飞翔,芦苇丛中传来野鸭的叫声,一片水域被郁郁葱葱的群山环绕,这里是邵李强生活了一辈子的腾冲市北海湿地,全村12064662人,建档立卡户105344人。邵李强笑着说“我在的双海社区2000年前叫‘空壳村’,那时候北海湿地的景观没有现在这么好,我们在湿地内捕捞野生动物、种地,湿地面积没那么大,一年收入才2000多元。”据了解,随着经济社会高速发展,北海湿地周边社区群众只重视生产发展,忽略了湿地生态保护的重要性,围湖造田、围湖造地、截留水源、滩涂开垦,过度开发生物资源,周边社区生活污水日趋严重,超出水体自净能力,水质不断恶化,当地经济发展受到影响。

       2010年腾冲市通过对北海湿地周边水田、鱼塘实施退耕(塘)还湿,完成退耕还湿2961余亩,实施了北海湿地拦水坝工程、绿化工程和地灾治理工程。通过工程建设,湿地水位由原1729.0提升至1730.8米,面积由原807亩扩大至3360余亩,植被恢复1800亩,生物多样性得到恢复。

       北海湿地内国家Ⅰ级保护植物莼菜分布区域从原来的3亩扩大到840亩,水鸟数量从2016年同步调查的11343只增加到2019年的351792只。现在生态环境好了,湿地鱼虾、两区爬行类动物等种群数量逐年增多,鸟类生境、栖息地得到改善,湿地蓄水调控力、水质净化功能得到恢复。毕贵祥说:“原来我们靠挑水栽秧、划船割谷,现在我开起了农家乐,每年收入20多万元。”划船领头人张兴国说,“我们村140多人到北海湿地打工,有人做起了讲解员,还有人当上了湿地管护员,我每个月划观光船固定收入4500元,每年可挣近6万元”。通过退耕还湿及生态治理工程,北海湿地生态环境得到恢复,当地群众尝到了甜头,双海社区从原来的“空壳村”到现今北海乡的“领头羊”,“空壳村”脱贫摘帽。

生态产业扶贫——树上长出了“金果果”

       轩岗村小中寨字老五的临沧坚果(澳洲坚果)基地里,满山的坚果树,果实累累,村民正忙着将这些裹着青皮的坚果摘下放入篮中,忙得不亦乐乎。“今年是个丰收年,鲜果能卖到12元~13/公斤,价格可观,我家有30多亩坚果地,600多株果树,预计总产量3吨左右,能有近4万元收入,脱贫致富没问题了”。字老五笑着说。

临沧市镇康县南伞镇轩岗村是佤族聚集区,全村4121820人,建档立卡户187755人。长期以来,轩岗村交通闭塞、自然灾害频繁、生态环境恶劣,地越种越远,当地群众普遍受教育程度低、劳动技能单一,贫困一直影响着生活在这里的人们。

       近年来,镇康县把临沧坚果产业作为建设林业资源大县、林业产业强县,带动群众脱贫致富的重要突破口加以推进,充分发挥农户坚果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的引领作用,划定坚果种植区域,统一规划种植地块,统一技术管理标准,统一科技培训,统一政策扶持,统一市场购销,走出了一条“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发展路子。

轩岗村党支部书记李文忠说:“发展坚果种植产业后,我们村山变绿了、水变清了。村民们的腰包‘鼓’起来了,目前大部分群众从耕地的‘繁忙’中‘解脱’出来,就近就地‘跑’起了运输、‘搞’起了林产品加工、‘做’起了林下种养殖。全村一批以‘临沧坚果+林药+养殖’为代表的长效林产业已初具雏形。”

       轩岗村种植临沧坚果21000亩,户均51亩。全村种植坚果百亩以上的有10户。2019年挂果7500多亩,产量220多吨,产值达2860万元。字老五就是种植坚果得利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之一。2020915日,临沧坚果搭乘网络销售“直通车”,走进淘宝直播间,走向全国全世界买家。临沧坚果产业经营模式逐步成熟,真正成了轩岗村名副其实的绿色银行。临沧坚果产业发展持续释放着生态“红利”,真是绿了荒山富了民。

       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扶贫工作会议上作出“让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就地转成护林员等生态保护人员”重要指示,2016年国家林草局会同财政部、国务院扶贫办启动选聘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担任生态护林员工作。 作为全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全省林草系统按照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关于脱贫攻坚的部署要求,努力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美、百姓富”目标,打好“生态保护”和“脱贫攻坚”两场攻坚战,把生态护林员项目作为生态保护扶贫的重要举措,助力全省脱贫攻坚。截至2019年,全省生态护林员指标累计达到16.85万个,居全国第一,实际聘用生态护林员17.04万名,人均每年获得补助9000多元,带动17.04万个家庭、70万贫困人口稳定增收。  

       通过实施生态治理扶贫,提高贫困人口受益水平,安排退耕还林还草还湿、陡坡地生态治理生态修复项目和补偿资金集中向贫困地区倾斜。“十三五”以来,在贫困县大力推进国土绿化,完成营造林2529.54万亩。截至2019年底,全省88个贫困县森林覆盖率63.19%,高出全省平均水平0.79个百分点。全省建档立卡贫困户实施退耕还林155.6万亩,补助期限内将获得现金补助18.7亿元,户均7540元、人均1883元,惠及24.8万户99.3万人。

       着力培育生态富民产业,大力发展以核桃、澳洲坚果、油茶、油橄榄等为主的木本油料林,通过提质增效与科技支撑,全面提高产品品质和产量。截至2019年底,全省木本油料种植面积达5150万亩。其中:核桃种植面积4300万亩、产量120万吨;澳洲坚果种植面积330万亩、产量4.68万吨。核桃、澳洲坚果种植面积、产量均居全国之首。主产区农户来自木本油料产业的人均年收入超过1500元。  (通讯员崔馨予 龚强帮 张庆留 金自贵)

回到顶部图片